经典作品往往是语言表达上乘的作品,比如《红楼梦》的语言,就代表着古典小说的巅峰,常读它们,自然有助于涵养我们的语言素养。不读经典,就等于丢掉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好语言。
但读者可不要误以为凡辞藻华丽、文采斐然的作品就是经典作品,否则的话,很多高中满分作文都是大师级的存在了。
02
经典反对的,往往正是那种华而不实的表达。这就牵涉到衡量经典作品质量的第二个标准,即其所言之物的质量,这在哲学中,主要是看它的思想体系;在小说中,则主要是看它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在科学中,则主要看它的论证和研究的对象的价值。最起码,写什么就要像什么,这就意味着,经典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表达的准确性。
经典作品所言之物,也往往是人类关注的议题。比如爱情、亲情、教养、公平正义、进步、文明、理想、成败、社交、健康,等等。这些话题几乎是完全伴随人类始终的,人们平时就很关心,而经典作品,则为我们思考这些话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或载体。我们可以发现,经典作品一方面具有某种权威性,另一方面又总是具有无穷的话题性。
一部《红楼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读《哈姆莱特》,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虽然同样是论“道”,但人们对老庄的理解也各有差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经典作品的一大魅力。其中是非对错或许还是其次,重要的是激起了阅读和研讨的涟漪。所以我认为,要致敬经典,首先要读,要讨论起来,即使是作为批判的对象,经典也在发挥其价值。最糟糕的情况是,经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03
经典作品具有典型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这就决定了经典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经典作品必须经受时间的考验。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不能成为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钟爱时间老人,老前辈的遴选总是较后辈有优先性。那些代代相传、流芳百世的作品是最经典的作品,它们身上最能体现经典作品的不朽性,也是最值得我们读的书。作家莫洛亚说:“要相信前人的选择。一个人兴许看错,一代人也兴许看错,而整个人类不会看错。”这正说明,经典的不朽性,乃是源自其普世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有一些作品,刚问世时无人问津,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价值,于是广为流传,成了经典,比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当时是非主流的存在,如今则成为传统经典的一种;再如《红楼梦》,一开始只是被当成一部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在民间流传,登不了大雅之堂,如今却被广为传颂,不仅为众多普通读者津津乐道,还成为众多专家学者崇奉的经典;像卡夫卡这样的作家,他创作可能只是为了排遣失眠的烦闷,根本没想到要开什么文学之先河,但死后却深刻影响了现代文学,成为经典作家中的一员。这一类作品也应多阅读。
经典作品不会偏爱那些畅销作品。靠炒作一时洛阳纸贵的作品不会成为经典。只受一个时代追捧的作品也不能成为经典。基于某种意识形态创作的作品,其命运也必然随着意识形态的兴灭而兴灭,因此也很难成为经典。那些按照苏联官方意识形态标准创作的作家,如今早已被读者弃若敝屣了。
根据经典作品的标准和特点,当前流行的许多作品自然要被排除在外。有的作家虽是作家富豪榜上的常客,但其作品跟经典没有多大关系。在成千上万的流行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能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看,经典始终站在少这一边。“经典”一词,即意味着从众多的作品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一小部分。马克吐温就曾幽默地说:“在一个世纪中,我们出了二十二万本书,至今还有生命的,还有市场的,连一澡盆都装不满。”如今出版已经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容易,粗制滥造的读物也随处可见。因此选择阅读那些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就尤其必要。
经典作品是真诚的文化精英留给后人的礼品,我们阅读它们,便是与这些高尚的英才进行交流对话。
04
但我们也不要迷信经典,以为读了经典就高人一等了。
这世上没有什么绝对的经典,人之砒霜,我之甘饴,反之亦然。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经典,进行深入阅读。
时代不同、见识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作者与我们自身总是有差异和分歧,因此任何经典都不宜照单全收,尽信书还不如不读。
任何经典都难免有局限或糟粕,必须审辩地对待。
根据我的经验,任何只从好的方面解读经典的行为都是可疑的。有些所谓解经专家,其实是赖此谋生,常常自己研究什么,便只说自家经典的好,千方百计给自己的研究对象贴金,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是百般辩解,就是选择性无视。这些都是“专制”作风的解经,而不是辩证的解经。由此我们应当明白,真的没有纯粹的经典。有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未必是自身有多好,而得益于某些人的利益需要。
总体来说,我对于经典是持一种进步的阅读观。读百代相传的经典是必要的,读学术界对这些经典的最新研究也有必要,否则,单读原典,不仅理解难度大,而且其认知也可能与时代脱节。
读文学经典或许不需要进步的阅读观,但阅读经济类、政治类、自然科普类等作品则应该与时俱进。
有些经典作品至今无人超越,有些经典作品则已过时或正在过时。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文化素养整体前所未有地提升的时代,人掌握的知识远不是信息较为闭塞的古人所能比拟的。就掌握的知识量而言,过去所谓的学富五车,放现在可能还不如初高中生的水平。
经典也不代表古人比今人厉害,有时经典之为经典,未必是内容上的优势,也可能是时间序列上的优势。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之所以不朽,未必因为他们的作品比今天的学者高明,也因为他们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占据了一个祖先的优势。后人要认祖归宗,或直面传统,就必须处理他们留下的遗产。如今就算有人再创作出《道德经》《论语》或《红梦楼》同等的作品,也不可能有古人的影响力了。
因此,从整体上讲,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为了厚古薄今,也不是为了以今非古,而是为了更好地继往开来。
- END -
声明:本公众号部分转载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感谢原创。如有涉及侵权等问题,请告知,我会及时更正。
▼
读书|思考|感悟
▼
把时间交给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