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秋天,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正带领着自己忠诚的将士们在战场上拼死抵抗,心中满怀着解救成都的坚定信念。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拥有坚固城墙、雄厚守军和丰厚军粮的刘禅,在益州的本土,在谯周的怂恿下,选择了开城投降。这个消息如雷霆般传到姜维的耳中,将士们个个怒火中烧,愤怒地用刀剑砍击石块,失声痛骂:“我们誓死奋战,为何你们却选择了投降?”面对坚不可摧的城墙,等待姜维军的支援显然不是什么艰难之事,刘禅为何却如此急于屈服,甚至流露出一丝愉悦的神情呢?
自古以来,蜀汉的刘禅因其没有能力守护国疆而遭到无数非议,被人们视作软弱无能的象征。人们常常对他冷嘲热讽,觉得这个被亲生父亲抛弃的皇子怎么能毫无血性可言,既为刘备的重创感到惋惜,又对刘备没能及时了结他表示不满。然而,面对当时的局势,刘禅的选择或许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指责刘禅的声音大多流于表面,认为作为君主的他没有继承父辈那份热血,甚至在投降后还表现出乐天知命,实在是让刘家颜面尽失。然而,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蜀国所处的状况,投降实在是减少损失的理智选择。
首先,蜀国的军事力量已经无力再战。自从蜀汉的名将关羽因失去荆州而遭到重创后,蜀汉的战略支柱便轰然倒塌,荆州不仅为蜀国提供了训练有素的水军、稳定的兵员和可观的财税收入,更为诸葛亮的北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失去荆州的蜀汉,根本无力抵御敌人的进攻,然而如今只有益州一隅,人口稀少,财政匮乏,备受压力。
展开全文
其次,刘禅身边已无人能够支持他。蜀汉的英才早已凋零,廖化尽管年事已高,但仍旧被迫出征,至于关兴和张苞等年轻将领,也因为战役的不断消耗而相继陨落。失去荆州之后,刘备在四川建立的根基荡然无存,在益州的统治力更是大打折扣。刘禅虽然依赖益州的地方官员,但他们并不关心谁坐上皇帝的宝座,更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的保全。因此,当敌军逼近时,益州派的谯周便趁机劝刘禅投降,认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后,蜀汉后期的内部腐败问题也让局势不堪一击。姜维与费祎的关系并不融洽,费祎等人的政治才能相比于诸葛亮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诸葛亮在世时也无法处理好刘禅偏爱的小人黄皓。诸葛亮的去世,使得黄皓更加猖狂,甚至专权,像这样的朝廷,难免会让朝臣心生不满,渴望改变现状。
因此,最后的选择是投降也好,或许在这种苦涩的现实中,投降并不是最坏的结局。反倒是“此间乐”的说法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在绝望中闪现出的一丝生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