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评价
编辑
华人社会
编辑
电影界
编辑
中国大陆演员章子怡认为“电影中的爱情像冰锥,滴水成晶;犀利、通彻凝结,瞬间的爆发却近乎陨石俱碎!温文儒雅的李安,本真是一团火,来势汹汹,不容你有半点喘息的余地”。章子怡认为电影永远没有十全十美,而《色,戒》近乎完美。[55]
香港演员周润发表示他给这部电影99.9分。他认为“男、女主角同导演表现都令人满意,特别是伟仔演内心戏好有层次,但这部戏拍得太压抑,令人看得很沉重,我老婆都说看到有透不过气的感觉”。
马来西亚演员杨紫琼表示“看完《色,戒》之后真是好喜欢,题材大胆,中国人一向保守,特别在色情方面,但这部戏不色情,感觉十足欧洲片,真是很佩服他这份勇气。而里面的性爱场面亦是必要的,这样才可以描写男女主角的心理变化”。[56]
香港导演王家卫认为电影《色,戒》“没了梁朝伟,会差别很大,这个电影,梁朝伟的表现决定了电影的成败”。[57]
台湾导演李岗认为“李安拍《色,戒》,某种程度上,是想给世界看另外一个中国:‘他不做,那个时代就过去了,那段记忆就过去了——中国人曾经有过这样的高度。’”李岗表示,他和哥哥李安都是台湾的“外省人”,李安拍《色,戒》,给自己身上压了一种责任,“他有一个关于文化中国的梦想”。[58]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认为电影《色,戒》是一部伟大的黑色爱情片,是李安的呕心沥血之作。这部电影有大量的明暗对比,叙事和视觉是黑色电影典型的风格和主题。电影的主题并不是“鸽子蛋”钻戒,而是一个女性身体觉醒了,为了爱人而不顾一切。这部电影革命性地探讨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这和李安在“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探讨和解构父权是一脉相承的,因而具有极大的争议性。[59]
香港资深电影人文隽表示“想不到给一个生于台湾,在美国成长的李安,给我们恢复那个上海面貌!我认为,只要是上海人,看到《色,戒》中出现的上海街景,都应感动”。
香港影评人列孚认为张爱玲的世界是个强势世界,它的感情只有她极端地拥有,它的人只能是“他”和“她”而不是“他们”和“她们”;它容不得俗,容不得重复,容不得阳光,容不得普通。它要去至极致。你要进入她的世界便得要与她产生同样的发不容间的紧密和灰色的带有某些憔悴的堕落。李安是看到了的。只是,李安不甘于只是看到,而且要通过感官来做到。《断背山》也只是一个短篇,他这次不过是再一次发挥影像所长,于是,就出现前面所说的、原本只有一句话的却变成了全片焦点所在的感官冲击。[60]
香港影评人李焯桃认为李安在这部电影中最大的突破,正是勇于探讨极端处境下的人性,直视人生中性、暴力与死亡的真面目而不怕难堪。张爱玲的原著主要忠于王佳芝的主观角度,多女子心理细眉细眼的盘算,少男性江湖老谋深算你死我活惨酷斗争的刻划。《色,戒》的改编便有点反其道而行,易先生的角色固然立体得多,上述奇笔亦突出了特务斗法的波谲云诡,同时多了一重反讽——行刺计划原来注定不会成功,王佳芝转念助他脱险的“快走”两字变成纯粹爱的证言,可惜易先生却更形格势禁而必须痛下毒手。
[61]
香港影评人岑朗天认为张爱玲的王佳芝是属于当下的,李安却让她憧憬未来,李安的王佳芝是一个更易理解代入的王佳芝。
[62]
香港影评人汤祯兆认为影片最后的放人场面确是重要的反高潮,因为那时候王佳芝已完全明白到自己与易先生的依存关系──没有了易先生,她什么都不是。究竟那是胜利后的彻底虚无?还是其他?不过,大时代下女人的悲哀,大抵也离不开主角身分原来也不过如是。
[63]
台湾资深影评人蓝祖蔚认为导演李安钻进了张爱玲的文字底层,将原著中微妙的角色心情重新注解[64],挖出了意在言外的暗香,翻转出满室扑鼻的惆怅与幽恨[65]。
第44届金马奖评审、台湾电影人黄建业认为“李安在《色,戒》中对剧情、演员、场景都有不错的处理,整体感很好”“梁朝伟表演细致,剧情诠释很漂亮,有新突破、新面貌”。[66]
台湾影评人膝关节认为,从电影《倾城之恋》《红玫瑰白玫瑰》《怨女》到《半生缘》,就算是长篇的电视剧《金锁记》都陷入了写实的影像难以超越想像的文字,光从这一点,几个大导演都做不到,反观李安用了张爱玲最少的篇幅(28页),却拍了近2个半小时的史诗格局影片,强化了情欲的困斗,也成了目前唯一最受好评的张爱玲之作。[67]
台湾影评人黄以曦认为,李安的《色,戒》呈现了一个层层包裹起的秘密世界,既是故事里的计画本身,也是人之试着反身对自己建构起整幢虚构。他们住了进去,再出不来。电影有着足够的距离去看到整个时代与人们生存处境的全景,却又能找到缝隙钻入,耙梳每一缕激情与亲密感,不只是人与另一人之间的,更是人之于此一时空任何可能的自己。梁朝伟和汤唯亦给出了充满说服力的表演。[68]
文学界
编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这部电影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压抑感,让人感受到生命和世界之间的无尽的无奈和无尽的沧桑。影片表达的那种丰富的内涵可以让不同的人都得到自己的感受。它所指向的人性的幽深和复杂,所揭示的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以逃避的艰难都让人无法不受到触动。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在这种严峻中没有发展他们自己的“个人”的世界的机会。[69]
中国大陆作家蒋方舟认为此片的情节台词“草蛇灰线”,她看此片的麻将戏时每看一遍都能发现新的情节线索。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朱伟一认为电影《色,戒》是“闪烁而又很微弱的光亮”。人世间可以是很黑暗的,需要光亮,需要温暖。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的温暖,那也是伟大的力量,远比轰轰烈烈的伟业更加具有生命力。张爱玲的生命和作品是这种微弱的光亮,李安的《色,戒》是这种微弱的光亮。[70]
中国大陆作家雷晓宇认为,李安把张爱玲几十年涂涂改改写了又藏的东西,一五一十都拍出来了,而且拍得毫不手软,如同跟随王佳芝坠入了那个神秘的潜意识的深渊,无法得救。亲情、友情、爱情、信仰、理想......人活着要倚赖的几乎所有重大系统,他一一下手,拆解个遍。但李安又不是张爱玲。最后王佳芝从珠宝店里出来,失魂落魄,遇到个拿着风车的快活车夫。注意看,车夫背后的号衣编号是1023——这是李安的生日。王佳芝,不,张爱玲,她的人生实在太绝望了,李安忍不住要在她的临死关头幻化成天使,给她一点温存和希望。[71]
文学家金庸将此片和同为李安执导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进行比较,认为“章子怡演不了王佳芝,汤唯美讲不上,是可爱的。但看得出,比起当年的章子怡,李安拍汤唯,拍得很辛苦”。
香港作家陶杰认为“华人社会经历政治和道德压抑,早已长期枯竭,出现了一个‘飞越疯人院’的国际导演李安,上承张爱玲的才华,拍出了一部动人的作品,寓意丰富,层次细腻,左顾右盼,横岭侧峰,自然引起谈论”“《色,戒》的边缘颓唐的罪恶之美,在这个世界,除了李安,大概无人可以诠释,选择改编张爱玲这部作品,太大胆了,亦唯有艺高如李安者,令人期待”。[72]
香港作家马家辉认为,《色,戒》里,张爱玲把她的问号写成答案,但不管是买皮草抑或买钻戒,女人的感动都可以是一样的真实,在电光火石的刹那,王佳芝觉得自己与易先生之间有爱;因为有了爱,便可改变一切、弃绝一切,因为,爱值得一切。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认为此片选取的“感情战胜政治”这一创作角度富有新意,他称赞导演李安非常厉害。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认为李安细腻而真实地还原了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上海的都市文化,但当时历史的特殊环境并不允许太浓厚的浪漫爱情存在。李欧梵在谈及《色,戒》时说:“我可以斗胆地说一句,改编后的《色,戒》比张爱玲的原著更精彩”,“电影《色,戒》较之原著小说,更令我感动,它也使所有改编张爱玲小说的影片逊色。”[73]他在其讨论此片的专著《睇色,戒》中表示他认为李安的改编比张爱玲的原作更令人感动,但在历史层面,张爱玲和李安都未能直面日据时期的历史对中国人的沉重痛楚。[74]
台湾作家、学者龙应台表示她从电影中看出了李安在这场“抢救历史”的行动中所具备的“人类学家”的求证精神和“历史学家”的精准态度。[72]
台湾诗人简政珍认为,借由《色,戒》,李安展示了好莱坞文化去芜存菁后的电影艺术。电影的悲剧,不在于“色”,也不在于“戒”,而是在其中的缝隙里骚动的“情”。由于是缝隙,“情”的闪现如石缝里的小草,滋长了生命,也滋养了悲剧种子。[75]
媒体界
编辑
中国大陆《南方周末》报道称“一部《色,戒》把李安拍得心力交瘁,同时也让他在三年里两夺威尼斯金狮奖。李安的导演生涯因为《色,戒》达到了新的高峰,李安也因为《色,戒》拓展了世界华人电影新的疆域。海内外对《色,戒》的讨论逐渐升温。《色,戒》毫无疑问是2007年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72]
中国大陆《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称“女特务,情欲与爱欲,阴谋与情感纠葛......这就是李安的《色·戒》,而它的背后还有张爱玲遗落在上海的爱情与碎梦。万宜坊的美艳女特务与静安寺路的公寓作家,在某些地方居然有相似之处”。
中国大陆记者孟静认为,我们的史官习惯于按照道德标准记载正面人物的言行,却没人来解剖另一种心态,使得后人永远只能看到单面的历史。
香港资深媒体工作者邱立本认为此片了颠覆了华人社会对于抗战的历史论述,也超越了原著张爱玲小说的框架,因而光芒夺目。邱立本认为,此片在缠绵的“小叙事”中彰现了家国命运与时代命运交织的“大叙事”,让此片成为一道人文光束,照射历史的盲点,也照出人性幽微的角落,成为一股启蒙的力量。[76]
台湾资深媒体人陈文茜认为李安通过此片展现了掌握大权的最高统治者的无情和虚伪。[77]
台湾资深媒体人蔡康永在其文章《我的李安张爱玲相对论》中表示,他认为李安的电影是善良的、暖的,到头来会让人相信那些最根本的事情,而张爱玲的小说是残忍的、冷的,会到头令人不相信。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此片的热映显著提升了中国文学在新加坡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此片上映不久后原著小说《色,戒》的英译本在新加坡就售出了超过1000本,而张爱玲作品的英译本在新加坡此前几乎无人问津[78]。
日韩社会
编辑
韩国影评人
编辑
在韩国电影评论家李东镇发布在韩国开发研究院的评论性文章中,他认为此片探讨了人类肉体生命和精神自我两者的存在性和价值性,易默成和王佳芝的关系就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一样相互平衡制约,两人在充满恐惧和孤独的战争年代当中相遇,彼此深深吸引并相互理解与依靠,灵魂已经融为一体,因此王佳芝之死会让易默成陷入无尽的悲伤和孤独之中。李东镇认为此片富有争议性的性爱场面是精彩而且必要的,导演李安在性爱场面中通过易默成和王佳芝的肢体动作表现了两人内心欲望的碰撞和纠缠,这种“床戏武拍”的艺术手法和李安在他的名作《卧虎藏龙》中通过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打斗的肢体交锋表现人物内心欲望的碰撞和纠缠的内核是一致的。[79]
韩国《大田日报(朝鲜语:대전일보)》记者金达浩认为本片针对“爱情甚至能把人的信仰和信念都摧毁吗?”这一问题给出了一半的答案。[80]
日本影评人
编辑
日本电影新闻网站“CINEMA FACTORY”记者平井景认为梁朝伟作为享誉国际的知名演员在本片中演技一如既往的出色,而汤唯和王力宏作为当时的影坛新人在影片中的表演也十分出色。[81]
日本的华语电影翻译家水野卫子认为原著和电影版最大的区别是原著中张爱玲冷漠地看待男女两性的情爱和性爱,在张爱玲原著中易默成和王佳芝并没有产生爱情;而李安导演则刻画出了两人在黑暗岁月中真挚动人的爱情。[82]
西方社会
编辑
威尼斯电影节
编辑
尽管此片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西方观众而言因为文化差异而普遍难以理解,然而在西方电影界顶级专家心目中电影《色,戒》是一部极为优秀的作品,此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中广受好评。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张艺谋表示评委们都很喜欢这部电影,认为它是本次电影节最完美、最完整的电影,李安将多国资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因此评委一致同意将金狮奖颁给此片。[83]此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近10分钟。
在颁奖典礼上,李安向安坐于舞台一侧的7位评委致敬:“当我接到评委的邀请重返威尼斯时,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我得到了什么奖。拍摄《色,戒》这部影片对我而言相当困难,也让我痴迷于那个神奇的年代,是你们(7位评委)让我回到了现实中,我感谢你们。在我眼中,你们就好像‘七武士’一样!” 最后,李安照例用中文发表感言,他说:“希望这个奖项和所有的华人分享。”[84]
美国影评人
编辑
在美国电影评论家Christy Lemire(英语:Christy Lemire)发表于美联社的评论性文章中,她认为影片虽然有一点点冗长和拖沓,但李安仍然通过《色,戒》给观众展现了一种优雅的美,而片中汤唯精彩的表演已经让人完全看不出这是她在银幕上的处女作。[85]
在美国电影评论家Mick LaSalle(英语:Mick LaSalle)发表于《旧金山纪事报》的评论性文章中,他认为此片的时代背景是旷日持久的中国抗日战争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战争的痛苦让包括性爱在内的一切都彻底扭曲;在那样一个充满死亡和极度压抑的战争年代,象征生命的性爱是最诚实和最暴露的表达方式。[86]
在美国电影评论家Ken Fox发表于《电视指南》的评论性文章中,他认为李安导演完美捕捉了夹在东西方之间、被该国的历史宿敌(指日本)占领并处在翻天覆地革命前夕的中国令人震撼的细节、纹理、视觉和声音。[87]
在美国记者Desson Thomson(英语:Desson Thomson)发表于《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性文章中,他认为《色,戒》是一部以日本占领下的上海为背景的“黑色爱情片”,它有力地证明了爱情是一种凝聚人心的超然力量,无论观众认为他们的关系有多么违背世俗伦理。李安导演承袭《午夜守门人》、《与陌生人共舞》、《蝴蝶君》和《烈火情人》等电影的传统创作了一首感人的爱情颂歌。在这些戏剧中,情人在道德上是有问题的,他们的爱成为唯一的优雅音符。外界将他们压得越逼仄窒息,他们就越粘在一起,就像从高处坠落的受害者一样。观众们也被痛苦地卷入其中,为此感到同情而不是谴责。[88]
在美国演员佐伊·索尔达娜发表于《纽约时报》的采访中,她认为汤唯在《色,戒》中的演出是她1980年代以来看过的最佳的、最迷人的表演。在这场凄美悲怆的虐恋中,渴望爱情的王佳芝在她应该杀死的敌人那里却发现了爱,影片中肉欲的肢体接触令她惊艳。[89]
欧洲影评人
编辑
在英国作家和电影评论家彼得·布拉德肖(英语:Peter Bradshaw)发表于《卫报》的评论性文章中,他认为李安导演通过本片所传达的主要是战争对人的异化和男女主角如牙齿般紧紧咬合的情感。[90]
在英国演员休·格兰特发表于演员工会-美国电视和广播艺人联合会的采访中,他表示这部电影很性感,他非常喜欢这部电影。[91]
1944到1945年之间的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此片的上海街景还原了1940年代初期的上海南京西路
在法国著名影评人让-吕克·杜万发表于《世界报》的评论性文章中,他认为此片的人物需要隐藏自己,正如李安导演本人的人生经历中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和东西方文明中进行自我掩饰和否定一样;而此片描绘的爱情正如其名作《断背山》中发生在1960年代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牛仔的同性恋情一样受到社会规范的强力阻碍,影片充满着李安式的风格。[92]
在德国著名影评人Joachim Schätz发表于电影评论网站“filmzentrale”的评论性文章中,他认为这是一部符合好莱坞特工惊悚电影规则的类型电影(英语:Genre film)。尽管导演李安的作品在不同的文化、题材和历史时期中自由穿梭,但是他的作品始终充满着李安式的风格——缓慢的叙事节奏、景别适中的室内演出和细节的精确细腻,李安在这样风格的情节剧中演绎人物压抑的故事和隐忍的情绪。[93]
在德国著名影评人Joachim Kurz发表于电影评论网站“Kino-Zeit.de”的评论性文章中,他认为李安导演在此片中和其名作《断背山》一样都表现了不可能的爱,《色,戒》中的社会环境让男女主角的爱情注定像《断背山》中的爱情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94]
曾为《法兰克福评论报》文化版主笔电影评论的德国资深影评人丹尼尔·克腾殊特认为,李安的《色,戒》是人类共通的,它是经典的电影叙事之作,没有什么国界之分。性爱的挣扎背后是欲望、爱情、权力、政治的一场象征意义交锋,情欲在此是隐喻的平台。[95]
澳大利亚影评人
编辑
在澳大利亚著名影评人Philippa Hawker发表于《世纪报》的评论性文章中,她认为此片是一部节奏缓慢而残酷无情的悬疑电影,此片铺垫九十多分钟才出现的露骨性爱镜头在片中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和高压隐忍的社会氛围之中显得十分突然而且与大环境的对比强烈,表现了欲望和暴力的共存。影片的高潮以毁灭性的方式爆发,并在爆发之后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深层的肃杀之中。影片展现了人类知识与意识的模棱两可和做出决定之时因为动机、情感、知识、意图而产生的不确定性。[96]
独立电影平台
编辑
电影界权威的独立电影平台“IndieWire”将此片评为“21世纪最性感的25部电影”的第13位并认为李安导演在这个间谍故事中通过性爱的力量展示了人类欲望和情感的复杂性[97]。
负面评价
编辑
华人社会
编辑
李安导演电影
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学者刘建平认为此片是“给汉奸整容”,“给维护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敲响警钟”。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中国大陆学者黄纪苏批评此片“用肉色混淆了中国近代的大是大非,用肉色呈上西方主子喜爱的小贡品”,并认为“中国已然站着,李安他们依然跪着”[98]。
张爱玲原著
编辑
1978年10月,台湾作家张系国在《中国时报》发表《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评<色·戒>》,认为此片原著《色,戒》是歌颂汉奸的文学,而“歌颂汉奸的文学——即使是非常暧昧的歌颂——是绝对不值得写的”。同年,张爱玲写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作为回应,指出其“穿凿附会,任意割裂原文,予以牵强的曲解”。[99]
西方社会
编辑
美国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认为此片中大量精心设计的场景缺乏吸引力,虽然看起来漂亮,但故事性却很差。[100]
美国女性影评人协会(英语:Women Film Critics Circle)认为该片不符合女性主义的价值观,易默成和王佳芝犹如旧上海的亚当与夏娃,该协会认为王佳芝爱上了一名施虐者、强奸者。该协会还将本片评为2007年的年度耻辱影片之一。[101]
美国《纽约时报》称《色,戒》是“一部令人昏睡的、带着历史霉味的剧情电影”。[27]
美国《今日美国》网站将《色,戒》列为2007年年度十部令人遗憾的影片之一。
主创自我评价
编辑
电影《色,戒》导演李安
导演
编辑
导演李安在余光中举办的人文讲座上阐明了自己创作此片的艺术理念,称“《色,戒》其实是很大逆不道的,我觉得张爱玲写的时候也是很害怕。故事是用女人细腻的性心理去解构一个父系社会里最荣耀、神圣的事情,但这个女人她不合作,她对易先生说,‘走吧’。就这么一点点儿女情长的细节,几千年父系社会的结构就像被抽掉一根铆钉,瓦解了”。[102]张爱玲的原著这种从女性的角度去看待战争与革命的颠覆令李安感到诱惑和兴奋[103]。
李安认为拍摄此片是为了抢救一段可能会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的历史,是为了还原原著作者张爱玲所亲身经历的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积贫积弱、战火频仍的中国近代史的面貌,如果他这一代人不拍后人就没机会拍了。[104]
谈及小说原著和电影的差异时,李安导演称:“我相信张爱玲恨胡兰成恨到死,我没有像张爱玲那么恨胡兰成,我觉得他品德不太好,但也不至于有切肤之痛,恨到把他写得一点人性都没有,这个我也不相信。小说是渐隐式的,很多都蔽掉了,把它填满后很多东西不能相信。小说可以这样写,very smart,电影不能这样,一个没有人性的汉奸,我不相信观众能看两个钟头,你能引起共鸣吗?......我不是张爱玲的翻译,我只是从她小说接收过来表现人性以及对世界的了解,我要做出我的贡献。对观众有一个交待。我觉得她对易先生不公平,28页可以,2个半钟头说不过去。”[105]
李安表示,《色,戒》是他用情最深的电影,因为怕感伤所以很少回忆拍这部片的时光。“我特别感激帮我完成此片的演员、工作人员,还有各方面的助力。没有他们的支撑,以我那时恍兮惚兮的精神状态,没有可能完成这部令人骚动不安的电影”。[106]李安一直很希望有人能从表演这个层次上来看《色,戒》。不只是“戏假情真”这个层次,而且进入到演员从投入到着迷的历程中,检视演员人生的“真与假”、“实与虚”。
演员
编辑
饰演易太太的演员陈冲
饰演易太太的演员陈冲认为《色,戒》里的易先生本来就是一个反英雄人物,她从来不觉得电影企图对易先生做任何美化,电影只是把易先生这个汉奸人性化了。易先生这个人物震撼力在于他的多重性、复杂性。陈冲表示“《色,戒》并不想阐述易先生的政治观点和他理想死亡的过程,只是想让他在这特殊规定情境中遇到王佳芝。在《色,戒》这面镜子里,我们看见的自己是有缺陷和阴暗面的,我们寄予希望的、理想化的情感原来是有污迹的。当我们看见自己假戏真做的高超演技时,深感不适;当我们看见自己戏假情真时的拙劣,又备受感动”。[107]
饰演王佳芝的演员汤唯表示“其实,王佳芝就像和我一起成长的人,是生命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你深深爱过的一个人,哪怕最后你们分手了,你肯定不会忘记他。有人说得很形象,这就像我的初恋,和王佳芝、《色,戒》谈的一场恋爱,也是和电影的恋爱”。[108]
饰演马太太的演员苏岩认为,《色,戒》中,汤唯、王佳芝、麦太太这三个人到底是谁在演谁,都让人有点分辨不清了,这里面似乎又有一点李安的成长史在里面,李安似乎想告诉观众,戏剧是如何改变人生的,一个人怎么通过表演去完成他的一生。苏岩对影片最后的黄包车戏份感到特别震撼,她表示“此时王佳芝放跑了易先生,她从珠宝店里走出来,叫不到黄包车,好象自己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感觉什么都空了。然后看着橱窗里的衣服一回身,那样一个充满活力的黄包车夫转了三圈之后‘啪’地停在她的面前,然后充满阳光地问她‘上来吗?’,那种反差就让你觉得在那个乱世中还有这样的人?也让你感慨,李安为什么这么了解女人的心思?”。[109]